九皇香火
后港斗母宫的九皇香火来自马来西亚槟城香港巷斗母宫。虽然后港斗母宫与香港巷斗母宫存在祖庙与子庙的分灵关系,但九皇香火的供奉方式并不相同。
香港巷斗母宫有一幅流传久远的九皇大帝画像,上有九尊神明,于九皇庆典期间请出,香火供奉。后港斗母宫的九皇大帝并无神像或是画像,仅以牌位和香炉代表。平日供奉于后殿八角楼阁中,不向公众开放。善信仅可在大殿上香礼拜诸神。九皇庆典期间,由工作人员请出牌位和香炉送至神轿,全程以黄色帷幔遮挡。信众可膜拜神轿,供奉香火。
北斗·斗母·九皇
“九皇”在中国原本是星宿崇拜的产物。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北斗七星不但是夜间指示方位的极好标志,而且其运行规律对于制定历法大有作用。因而北斗崇拜在星辰崇拜中具有突出地位。当时人们认为北斗有九星,七显二隐。这种看法据天文学考证是极有可能的,这是古人的智慧。远古时期的那两颗隐星曾经发出过微弱的光芒,后来逐渐消失,成了名副其实的“隐星”。
这七颗散布于北方天幕的星,
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瑶光】;
道家合称之为【天罡】,在西方则被称为【大熊星座】。
随着道教的兴起,北斗星君日趋人格化,“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说法广泛传播,使北斗星称为主掌人寿夭的“神明”。随后礼斗及拜斗母之风益盛。
在将北斗星人格化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几种传说。至于近代影响较大的传说,则出自元明时期。道教《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说,北斗九星由斗母所生,斗母原为龙汉时国王周御的妃,名紫光夫人。夫人于莲池脱服澡浴,忽有所感,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而紫光夫人遂被称为斗母(姥),其像三目四首,左右各四臂。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北斗众星的信仰,经历了由“北斗星君”到“斗母九皇”的崇拜过程。
细说九皇
礼斗·九皇斋·九皇信仰
在九皇信仰中“九皇斋”的习俗影响极为广泛,而九皇斋又是从礼斗习俗发展而来的。
在中国,礼斗的习俗历史悠久。《三国演义》一百零三回“五丈原诸葛禳星”中描写:孔明出兵伐魏,和司马懿战于渭水,孔明兵屯五丈原时,因为食少事烦,旧病复发,他夜来上观天象,受到启示,自知阳寿将终,乃听从姜维劝告,用“祈禳”之法,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可增寿一纪(十二年),如灯灭,必死。孔明每夜步罡踏斗,到第六夜,魏延忽入告军情,脚步过急,扑灭了祈禳主灯,祈禳不成,孔明不久身亡。小说家言,自有其夸张虚构的地方,可是从小说的创作年代来看,至少元代已经有了祈禳北斗的习俗。
伴随礼斗习俗发展起来的是九皇斋信仰。如清《帝京岁时纪胜》:“九月各道院立坛礼斗,名曰九皇会,自八月晦日(每月最后一天)斋戒,至重阳,为斗姆诞辰,献供演戏,燃灯祭拜者甚盛。”中国各地,如四川、云南、广东、江苏、北京等,依然延续着九皇斋的习俗。据说,持九皇斋可以消斋解厄,消除业障病苦,从而达到长生延寿的目的。
而在东南亚地区,“九皇斋”的习俗亦久盛不衰,并与当地特殊的九皇大帝信仰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隆重而严格的庆典仪式。
民间传说
九皇大帝是中国上古时候传说中的九位人物—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
这九位人物乃是中国远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祖先,曾经是华夏民族的首领,因此也被尊为“皇”。这种说法只是偶尔出现在文人著作里,民间口头很少流传。尽管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可是这九位皇帝却因为有着太浓厚的文学色彩而与民间通俗文化有了不小的代沟。从字面上理解,九位皇帝合称为九皇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此九皇非彼九皇。在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的九皇大帝其实与当地华人的发展史有着密切的关联。
九皇爷为秦代革命烈士。
秦始皇次子胡亥,在李斯、赵高的扶植下,杀其兄扶苏而即位(公元前207至209年)。后来因赵高专权,对人民施行严刑峻法,肆意诛戮,民不堪其暴政,纷纷揭竿而起。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有九个结义英雄,策划起兵反秦,唯因事机不密,为秦兵杀害,取去首级,弃其尸身,当地居民,怜其义,私下以九个陶瓮, 分别盛装其遗体,然后将九陶瓮放置河中,任其漂流出海。几年后,汉朝兴起,九瓮残骸,竟然漂回原地,当地居民知其就义情况却不知其姓名,特将残骸收拾,妥为埋葬,又因深觉该事甚为灵异,同时悯其为民捐躯,乃为九位烈士立庙祭祀。后来九人每显圣护民,地方官遵从民意,申奏朝廷,敕封“王爷”的冥衔。人民历来称呼,却逐渐变成“九皇爷”,以迄于今。
这一说法在民间也没有怎么流传,与第一个传说一样充满了文人气。这则故事发生在秦代,两千多年前,实在是太遥远了,新加坡人对这样的时间与地点可能缺乏想象力;虽然九个陶瓮的说法与九皇爷的“九”字不谋而合,但敕封“王爷”,或许是混淆了 “王爷”(代天巡守)信仰。可见,传说的不被流传其实是不符合当地民情,无法与人民产生共鸣。权且当作故事来读吧。
又说,洪门会的前身“汉留”组织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洪门会早期作为反清复明的秘密帮会组织,靠“义”和“忠”来维系门下会员。因其私密性质,洪门会的资料大都隐讳,而且因为分支众多,对自己历史的描述互有差异,这一传说又或许是洪门会起源的另一种历史解释。
洪门五祖与白锭香炉
洪门传说中的少林前五祖: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得帝、李式开,因组织反清复明活动而被清兵追杀,而他们投奔郑成功后,被派到闽、粵、桂一带推进革命。他们到了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后,被方丈智通和尚收留习武,共谋反清之举。后来事情败露,少林寺被清兵焚毁。他们逃出后,走至广东惠州石城县高溪庙住了下来。一日近处河中浮起一物,捞起看时,乃是一只白锭香炉。细看此炉,为青麻石所造,有两耳三足,重52斤13两。香炉底面,有“反清复明”四个字。
据“中国洪门五圣山山主”刘会进所著的《见证洪门三百三十年》所载:“有一天,五祖蔡德忠等人于河畔漫步,看见一个’白石香炉’,炉底刻有‘看不懂的’四个字,并且写明‘五十二斤、十三两’,觉得奇异,便将香炉带回并告诉陈近南此一异事,陈近南知道炉底四个字就是‘汉留文字’的暗号,意思就是‘反清复明’,’五十二 斤、十三两’的意思就是‘五湖,南北二京,十三省’……”
这段描述与上文的传说基本一致,只是“白锭香炉” 换成了 “白石香炉”,“五十二斤十三两”的含义不是重量而是洪门暗号。
(注:陈近南,洪门祖宗之一,原是清廷的翰林学士,后弃官以“汉留”组织开立“精忠山”,自号“白鹤道人”,又与万云龙、洪门五祖等红花亭结义,改“汉留”为“洪门”,共谋反清之举。)
这则故事中的重要道具“香炉”与九皇信仰中只拜香炉的习俗吻合。早期的洪门帮会以“反清复明”为旗帜,干出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也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洪门会作为秘密会社必须釆取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来掩 人耳目,神秘而具威慑力的庙宇与神明就是掩饰的方式之一。在洪门会创立初期的传说中,很多重要人物都与佛门有关。
洪门天地会领袖人物万云龙
在吉隆坡安邦,有一则流传很广的传说,他们相信九皇庆典其实是为了祭奠洪门天地会的领袖人物——万云龙。洪门天地会中首领万云龙,于公元一七三四年,清雍正甲寅年九月初九,与清兵交战失利,战死在湖南长沙,所余部属逃至海南岛,清兵衔尾追杀,败兵由水路逃往暹罗(泰国),但不受暹罗政府欢迎,被迫逃入槟城定居。十九世纪,英国人在马来亚联邦大举开采锡矿,华人的帮会组织也深入各矿区,牢牢控制了矿工。
洪门会一部分残兵后来至吉隆坡安邦定居。这些残余败兵,都是反清复明的忠烈志士,他们在安邦定居时期,表面上以种植为业,暗地里却秘密结社,罗致爱国志士,共襄反清复明义举。
有一次,他们正在举行新人入会仪式,即俗称开香堂,亦称开香会。警方人员突然至现场严加盘查,并令他们说明聚会的理由。
首领解释,他们到这里是在拜神,祈求平安。
警方人员观察现场情形,虽有拜神的迹象,但却不见有神座神像,于是追问其故:“你们说是拜神,神在哪里? ”
众人一时语塞。忽然其中一位首领急中生智指着身前的一只香炉说:“这就是我们拜的神。”
警方人员望着那个正在冒出缕缕香烟的香炉怀疑地 问:“香炉是神?他叫什么神呢? ”
有一人随口回答说:“他叫做九皇大帝。”
九皇大帝的典故无人知道,警方听了,信以为真,就这样作罢。
从那个时候起,吉隆坡的华人供奉九皇爷,就以香炉为神位了。
万云龙是洪门天地会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但是关于万云龙究竟实有其人还是属于洪门神话的杜撰,又或者是在影射他人,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作为传说故事来看,至少反映了神明与秘密会社的关系。
明太祖第九代孙鲁王
最有根有据的传说,就是认为九皇爷其实是明太祖第九代孙的鲁王。
明亡后,各地抗清余炎,仍然时有所起。明太祖第 九子鲁荒王檀的九世孙也是九王,民间称为九王爷,亦称鲁王。一批明臣拥鲁王为帝于绍兴,国号监国。后来被清兵追杀,鲁王投奔郑成功,居住于金门。传说郑成功不礼待鲁王,反而将他沉海致死。其部下愤恨郑成功,于是浮海南来,立庙祀奉。因九王爷沉海没有尸首,所以只立神位不塑立偶像。传说九月初九是王爷的诞辰,那天早晨有香炉浮海而来,是为神降,即迎接鲁王由水中上岸。
关于鲁王的死,一直都是一个谜。鲁王为明太祖第九代孙,后来沉船死于金门海中,连尸体都找不到。其事迹与九皇爷没有真身的事,有所吻合。
直到1959年8月22 日,金门岛发现一座古墓,墓中石碑为明监国鲁王圹志,记载鲁王的死因为“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日中痰而薨,距生万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才四十有五,痛哉。”即鲁王是死于哮喘,而非郑成功的迫害。至此这段公案才真相大白。
王爷郑成功
清朝年间,为反抗满清外族统治,民间各地江湖烈士纷纷起义,共举反清复明旗帜,尤以王爷郑成功更积极召集各路江湖好汉,秘密集合在福建省漳泉一带,且配合南少林僧众,共襄义举于沿海“斗母宫”内,商策反清复明大计,众烈士为恐清廷鹰犬追击,利用宫内诸神千秋宝诞为掩饰,一连九天在宫内招军买马,并高举“九皇大帝”(救王大帝)旗帜为号召,“意即要救明朝江山大地”,更在宫内斗母娘娘圣像左右两手书日月(即明)。
经过周详的部署,于农历八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出海迎接王爷郑成功前来主持大局,因王爷郑成功乃受清廷通缉,因此,从落船到晋宫内,需以凉伞遮住,以免身份曝光,同时在宫内后部另设间房,供其居住,立以“圣德殿”严禁等闲人物随意进入。九天的起义工作安排就绪之后,王爷郑成功又须住别处号召义举,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午夜,又奉送王爷郑成功出海,同时,为他准备一艘“王船”及供上一切日常用品、粮食等。当时清朝还很强盛,是故起义终归失败、伤亡惨重。
往后漳泉一带乡民为纪念王爷郑成功及众烈士史迹,每年农历八月的最后一天至九月初九日一连九天,祀拜王爷郑成功与众多牺牲的民族英雄。传统风俗习惯,随着乡民逐渐南来,香火随之来到南洋一带,相传至今应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注:郑成功原名森,郑芝龙之子,受南明唐王赏识赐姓“朱”名成功,尊称“国姓爷”。其父降清时,他坚决不从,反而举兵反清,由于清廷断绝粮食供应,他决定另寻根据地,于是东渡台湾。经过激烈战斗,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于公元1662年收复台湾。不久,病逝于台湾,他的子孙相继经营台湾。1683年,清廷大举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第二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至此,清朝统一全中国。
在这斗母宫的九皇信仰仪式中的几个主要步骤都已得到了体现,如“迎神” “请水” “送神归海” “王船”等等。 但是,传说与仪式究竟哪个更早,是为了配合仪式而杜撰了传说,还是因为有传说才形成了仪式,是很难分辨的问题。仪式与传说的相互配合,为信仰的流传找到了某种根据,也为信仰活动涂抹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